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履历了从互助化、公社化的“统”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再到新型团体经济的“合”;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到各领域的市场化革新,再到全面深化革新;从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到“乡政村治”,再到乡村善治;从城乡支解的二元体制到城乡统筹、城乡生长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生长的体制机制转变。只管履历了一些妨害,但总体上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生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全国粮食产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村工业融合深入推进,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经济面目发生了排山倒海的变化,农村贫困人口大幅淘汰,为促进世界农业生长尤其是保障世界粮食宁静和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庞大孝敬。
生长历程 1978年的革新开放是中国农村经济生长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对于革新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生长的阶段划分,至今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事实上,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生长”的要求,将农村革新生长的重点从农村内部逐步转移到城乡之间,就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
凭据这两个分界点,大要可以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生长的历程分为团体化生长(1949—1978年)、市场化生长(1979—2002年)和城乡融合生长(2003年至今)三个阶段。 团体化生长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农村人口与土地占有状况严重不平等。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30日宣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领土地革新法》,随后开始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宽大新解放区开展大规模的土地革新运动。
到1952年底,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域和台湾外,基本完成了土地革新任务,全国有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土地革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努力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生长。从1949年到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增长了44.8%,油料增长了63.5%,棉花、糖料、水果和茶叶产量均增长了1倍以上,水产物产量则增长了2.72倍。
土地革新任务基本完成后,1953年中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门路,要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革新。为确保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实施了对农业农村生长发生深远影响的三项重要制度,包罗推进农业的互助化和团体化、对农产物实行统购统销制度以及实行城乡二元的户籍治理制度。
在这一时期,农村经济生长较为缓慢。 市场化生长阶段。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了革新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的革新是从农村开始的。在1979—2002年间,中国农村革新主要集中在农村内部,以放活还权为重心,在建设完善农村基本谋划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各领域的市场化革新。
这一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谋划为基础、统分联合双层谋划的农村基本谋划制度简直立,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价钱和流通领域的革新以及乡政村治体制的实施,均为农村经济生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制度保障。 这种市场化革新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努力性,引发了农村生长活力,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生长。1979—2002年,农村住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比城镇住民家庭增速高0.6个百分点。
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1979—1985年,农村住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2%,比城镇住民家庭增速高8.2个百分点。
然而,自1985年经济体制革新的重心转向都会后,农村住民收入增速显着低于城镇住民。1986—2002年,农村住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4.2%,比城镇住民家庭增速低2.3个百分点。
城乡融合生长阶段。2003年以来,随着革新开放和城镇化的不停推进,中国农村生长进入了城乡融合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并把统筹城乡生长放在首位;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加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生长一体化新格式作为基础要求”。
十八大陈诉提出“推动城乡生长一体化”,十九大陈诉再次强调要“建设健全城乡融合生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期间,国家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了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包罗取消农业税和完善农业支持掩护体系。其着眼点也从单纯的农村内部扩展到城乡关系层面,焦点是全面深化农村革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农民连续增收与反贫困,推动城乡融合和协调生长。
这期间,在城乡融合生长的大配景下,农村各项革新全面深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生长,农民收入连续快速增长,农村减贫取得了庞大成效。2003—2019年,农村住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比城镇住民家庭增速高0.3个百分点,比1979—2002年农村住民家庭增速高0.9个百分点。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农村住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凌驾城镇住民家庭,2010—2019年年均增速到达8.6%,比城镇住民家庭增速高1.8个百分点。
这讲明,中国农村经济已进入连续快速生长的轨道,革新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生长的重要源动力。 成就与履历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生长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农业经济出现连续增长态势,农业工业结构不停优化,一二三工业融合程序加速。按可比价钱盘算,1953—2019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4.5%,其中,1979—2019年为5.5%。
对具有典型弱质性的农业而言,这是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厘革。1949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孝敬率不足20.0%,革新开放初期也只有27.0%,到2019年迅速提升到59.2%,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笼罩。
农业生产方式则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作收综合机械化率已凌驾70.0%,而1978年全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仅有19.7%。农村工业融合近年来也在不停加速。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生长,农村住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进而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农村住民收入水平极低,处于极端贫困状态。
1949年,全国农村住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3.8元,1952年也只有57.0元。从1978年到2019年,农村住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16020.7元,名义增长了118.9倍,年均实际增长7.67%,比城镇住民增速高0.5个百分点。这期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淘汰了7.65亿人,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0.6%,中国减贫对世界的孝敬率到达三分之二。
农村住民的消费水平也快速增长,1979—2019年年均实际增速到达7.3%,比城镇住民增速高1.0个百分点。到2019年,农村住民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0.0%。
回首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生长的历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履历。 一是始终绷紧粮食宁静这根弦不放松。新中国建立以来,无论是在粮食紧缺还是相对宽松的情况下,中央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宁静问题,把确保国家粮食宁静放在经济社会生长的首位,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掩护制度,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粮食宏观调控与支持政策,全面增强粮食生产、流通、储蓄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国家粮食宁静保障水平。由于粮食短缺,新中国的粮食宁静战略最初主要是确保粮食增产,厥后逐步向能力宁静、质量宁静、生态宁静等多维目的转变。
1996年10月,中国首次明确提出了“驻足海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粮食宁静战略,并要求正常情况下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2013年12月,中央经济事情集会又凭据新情况提出了“以我为主、驻足海内、确保产能、适度入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宁静新战略,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宁静”的粮食宁静新目的。70多年的履历讲明,确保国家粮食宁静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前提,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保障国家粮食宁静这根弦。
二是充实调动农民的努力性和主动性。重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生长历程看,一些影响农村经济生长的重大事件,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等,都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农民始终是农村革新和生长的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使农民充实分享革新和生长的结果,走配合富足之路。实践履历证明,只有充实调动农民的努力性、主动性和缔造性,才气引发农村经济生长的内生活力,农村革新和生长才气取得乐成。
三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生长总目标。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央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2003年明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事情的重中之重,2017年进一步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生长”。从“基础”到“重中之重”再到“优先生长”,体现了国家“三农”政策的一脉相承和不停深化。
在新形势下,要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配合繁荣,就必须把农业农村生长放在优先的位置。优先生长,就是政府在公共资源设置和政策支持上给予优先思量。坚持农业农村优先生长,是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的需要。
为此,要增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并在要素设置、公共服务、干队伍伍、支撑条件、支持政策等方面,切实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向农业农村倾斜。 四是以市场为取向全面深化农村革新。革新创新是农村经济生长的第一推动力。40多年的革新实践履历讲明,农村革新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正确处置惩罚好政府与市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牢固和完善农村基本谋划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恒久稳定,同时要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团体产权、团体林权、供销社、农垦、信用社等各项革新。
通过市场化革新,全面激活农村生长要素、主体和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优化设置,全力引发农村经济生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在推进农村革新的历程中,必须接纳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联合的方法,通过试点试验将下层创新与顶层设计有效衔接起来。只有这样,才气充实调动下层的努力性,同时掌握革新的正确偏向。
五是强化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70多年的履历讲明,农业生长的基础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则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党中央向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不停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逐步建设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正是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机械、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如杂交水稻与杂交玉米品种等的大面积推广,对粮食增产和农业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国家高度重视“三农”人才尤其是实用乡土人才的造就,逐步形成了全国农业教育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和农村人才造就体系,建设了一支规模庞大的“三农”人才队伍,为农业农村生长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中恒久展望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目的即将实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的之后,中国将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的进军的新生长阶段。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迫切需要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历程,加速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的,建设现代农业强国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不行少的重要组成部门。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就为未来农村经济生长和乡村振兴指明晰偏向。 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富厚的内在,是包罗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农村工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据我们研究,按2035年目的值测算,2018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水平为66.1%,按2050年目的值测算,其实现水平为54.2%,均处于中期阶段。如果根据2010—2018年平均增速推进,从总体上看,2035年中国可以到达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的值,2050年可以到达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的值。然而,分领域看,现在各方面的历程差异较大,农村工业现代化历程最快,而农村文化现代化历程最慢,乡村治理现代化也较为滞后。因此,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集中气力补齐短板,增强单薄环节。
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事情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加速农村经济生长提供了绝好的机缘。然而,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经济生长仍面临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是粮食生产成本不停攀升;二是中国农业生产以小规模疏散谋划为主体形态,还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转型的需要;三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依赖人为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谋划净收入和产业净收入孝敬小;四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学历较高、文化素质较好的中青年劳动力不停向城镇转移,加大了乡村结构计划调整和人才振兴的难度;五是农村现有种种资源有待激活。
为此,需要全面深化农村革新,全力破解上述难题和矛盾,努力应对种种挑战,全面引发农村生长的内生活力。 在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历程中,还需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到2035年,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的,首先要尽快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笼罩。在此基础上,要将农村人口纳入进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常住人口全笼罩。这就意味着,在2035年之前,要实现城镇化与市民化同步以及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城乡公共资源平衡设置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促进农民连续增收和城乡差距缩小。如何依靠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工业振兴,逐步建设一个主要依靠当地工业支撑的农业农村导向型农民连续增收长效机制,使农村住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准和生活品质逐步靠近城镇住民,实现城乡住民生活质量的等值化,将是一项困难的恒久任务。
三是加速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判断现代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关键是看农业综合能力和生长水平是否实现“四强一高”目的,即农业供应保障能力强、竞争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可连续生长能力强和农业生长水平高。
作为现代农业强国,其主要农业生长水平指标,如农业机械化水平、智慧化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农产物加工水平、工业融合水平和农业治理水平等,应该到达世界先进水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生长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泉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魏后凯接待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民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本文来源:开云app官方网站入口-www.jiayindz.com